“饮鸩止渴”的“鸩〔zhèn〕”,本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据说这种鸟的羽毛,呈紫绿色,把它浸入酒里,酒就成毒酒。所谓“饮鸩”就是喝毒酒的意思。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暂时救急而不顾严重的后患。
《左传·闵公元年》就有“鸩毒”一词;《国语•晋语》也有“置鸩于酒”的说法。《汉书》中,《齐悼惠王传》有吕太后一怒而给齐王刘肥喝“鸩酒”的事;《萧望之传》也有大臣萧望之因遭宦官弘恭等排挤打击,被迫“饮鸩自杀”的记载。但“饮鸩止渴”这句成语,却是《后汉书》才开始 出现其雏型的。
《后汉书•霍谞〔xǔ〕传》载;霍谞的舅父宋光被人向大将军梁商诬告,说宋光擅改朝廷法令。宋光因此被捕入狱。那时霍谞才十五岁,他写信给梁商,为舅父声辩,要求免予治罪信中据实论理而外,还有这样的话:“譬如,肚子饿了却以附子充饥,嘴巴干了却用鸩酒止渴,还没咽进肠胃,喉咙里就已断了气了,难道谁能这么干的吗!”这段话的原文是:
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附子”,药名,叶茎皆有毒,块根含毒更剧。“止渴于鸩毒”,后稍变而为成语“饮鸩止渴”。
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杨昌嗣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