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夫之言
【拼音】
sān fū zhī yán
【释义】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解释:过去曾子(即曾参)在费这个地方,费当地有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 曾子母亲说:“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一边说,一边)仍然照常织布。过一会,又有一个人来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子母亲依旧照常织布。又过了一会,再来一个人来告诉曾母:“曾参杀人啦。”曾母害怕了,放下织布梭子跳墙逃跑了。
【近义词】
三夫之对 曾参杀人 流言可畏 众口铄金 三人成虎 谣言可畏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主语;指流言。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曾参的人,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当时,在鲁国的南武城里有个人和曾参是同名同姓,这个人一次在外乡里杀了人,又担心自己受到惩罚,就连夜赶紧收拾行李忙不迭地逃走了。官府为抓捕此犯人,便在城里贴出了公文告示悬赏捉拿。老百姓们看到了这个公文,都议论起来。有一个人与曾参很熟,便到了他家里,给曾参母亲来报信:“大事不好,曾参杀人了,正被官府悬赏捉拿呢!老人家赶紧逃走吧,免受牵连。”曾参母亲莫名其妙说:“你在瞎说些什么呀!我儿子他是出了名的老实,怎么会杀人?”那人却坚持道:“我真的没骗您,都传开了,你的儿子是在外乡杀的人,怕坐牢,所以就逃走了!”“你不要再胡说八道了!一定是你自己搞错了!”曾参母亲把此人给送出去了。她异常笃定地认为曾参没有杀人,继续在屋子里做着鞋垫。
哪知道,没过多久,又有一人来到大门前,气喘吁吁地就大声喊:“大娘,曾参真的杀人了,您快去去看看吧!此时曾参母亲心中委实有些疑惑,但她转念一想:“曾参平日里对父母孝顺,又善待朋友,怎么就可能会做出那杀人越货的事呢?我是他的母亲,我一定要相信他!”于是,曾参的母亲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打开门高声说道:“我的儿子不可能杀人的!”
那个人却斩钉截铁地说:“不只是我一个人看见了,街上很多的百姓都看到了。现在大家都在找曾参!”曾母到了此时还是不能相信,将这个来的人又赶走了,继续干活,但是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又过了不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又进来了,这次来的人一边拍着门一边说道:“曾参真的杀了人!您到底是否知道他在哪儿啊?”这下子曾母慌了;心想:“大事不好了,连着三个人都说儿子杀了人,难道他真的杀了人吗?”曾参的母亲在屋里急得团团转,等了又等,见儿子还是不回来,喃喃着道:“儿子出去那么久了还不回来,肯定就是像别人说的,杀人了后逃跑了!儿子平日如此忠厚老实,怎能做出如此的事情呢?留下一个老母亲,可怎么活呀”曾母心中认定曾参杀了人,连门也不敢开,也不敢再回应外面的人。她悄悄地收拾好行李,搬着梯子来到后院,翻墙逃跑了。
后来,人们用三夫之言来比喻流言可畏。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但也不应矫枉过正,不相信他人的观察实践变得固执己见。
【造句举例】
我知道你是清白的,听多了这些有如三夫之言,即使我仍然相信你,但是其他人也会开始怀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