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这个问题困扰着我。
星期三下午,我们看了高一新生排练运动会方块队后,纷纷感慨:“老啦老啦。”我看着那些稚嫩的面孔,心中在嘲笑他们的幼稚时,心底竟没有来由地渗出些许的羡慕,羡慕他们那纯净的热情。这种无条件的热情好像已经离开我很久了。
但我不愿意承认,因为我们在球场上依旧是活力四射。我们想说,我们不屑去和高一新生抢风头,高三的学生也没时间搞什么花样。可我们说不出口,因为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借口。排方块队时,达叔提出的“五三”口号无人响应便是明证。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老了,就是因为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失去了这份热情。那是什么偷走了我们对于大多数事物的热情?
从达叔的口号无人响应不难看出,我们对标新立异失去了兴趣。倒不是怕羞,人家高一新生还跳舞呢,我们来点雷人的口号算什么?可别人说:“算了咯,随便搞两下就可以了。”我想我们只是累了,不想为着这一形式劳神费力。可很多人,乃至一些男生都能对着镜子整理半天,而仅仅只是为了发型。其实发型这东西也就是个形式,是给别人看的。同样是形式,待遇却不同,这不能不叫人纳罕。
看来我们还是免不了对“形式主义”的讨论。就我而言,所谓“形式主义”就是人们不期望能从中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却又不可缺少的这么一个玩意儿。就好像被国人诟病的面子工程,虽然百姓痛批,但政府部门依旧乐此不疲。由此可见,“形式主义”必然有少部分的受益者。受益者是谁,则直接决定着谁对“形式”抱有最大的热情。而这方块队,对于我们来说,走好了无甚好处,走差了也无甚坏处,那自然是“得走且走”,随便搞搞,完事大吉。所以我们无所谓,自然也就没有了热情。
说到这里,我似乎得出了是我们自己扔掉了我们的热情的结论。但果真如此吗?记得小的时候,我对名校里面的学生会成员很是羡慕,觉得学生会是个很能锻炼能力的地方。可初中加入年级学生会后,我发现不过是每天拿个本子,跟个居委大妈似的东扣西加;老师,同学也不指望你能做出点什么有意义的工作。一切形式都照着学校的规矩来,学生会成了我们自娱自乐的东西。这与我的预想完全不同,但生活就是如此。我们看着很多原本美好的背影,匆匆赶上前一瞥却发现不过尔尔,久而久之,还怎么能指望我们满怀希望,充满热情呢?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太多的东西都只徒有形式,没有一个充实的内里。而这“形式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正因其有广阔的市场——人们都吃这一套。我们当今社会的浮躁气息,由此可见一斑。世人皆好形式,使外表取代了内涵。但高考状元附上自己“曾任学生会主席”等辉煌经历的履历表申请美国名校,却屡被拒绝的例子警醒我们光有形式是行不通的,碰上识货的便会被打回原形。可面对这个根深蒂固的社会现状,我们只能去适应。所以我们的热情渐渐消退,一个个不得不老成起来。这就是成熟吗?我看着那些刚踏入高中的新生,心里默念:“还是保留你们的热情吧。”
标签:我们岁月去了为什么1100字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