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
最近,一位养鸡大叔在镜头面前慷慨激昂地用英文朗诵着《再别康桥》,的视频被疯狂转发,网友们对此纷纷感慨道:“这个大叔不仅会养鸡,居然还会英文和朗诵!真是新鲜事!”面对网友的留言我不禁疑惑:农场大叔会全英文朗诵很稀奇吗?这感叹的背后值得深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和个体是相对的概念,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群体,因此,这个群体的特征就是个体的特征。固有印象便利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对该群体的原本认知来对一个陌生但属于该群体的个体进行评价。
人曾言:“雨露均沾最为可怕。”我们通常认为一个群体是什么样的,那么其中的个体就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个个体存在于这个群体之中就一定会含有群体的特征,许是黑人地位就一定低下;许是学霸就一定是书呆子;许是高原的光照一定弱;许是花就该冬天凋谢……但似乎这些群体中的仍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奥巴马、青藏高原、梅……,这些个体是否一样怎可轻易定论?这种现象被称为墨菲定律中的“刻板印象”,<这段语言表达不错>是人们对于某个群体有一个概括固定的看法,接着人们会根据主观意识推而广之,认为群体中的个体也完全符合他们原先的看法。这可谓是最离谱的“第零印象”。
“刻板印象”不仅会使得错自己失正解和良机,更是让自己养成以表定论的习惯,不能思考深层次的内在,思索个体深处的更具体更特别思维往往会被自己武断地贸然定论取代,从而形成肤浅、头脑简单的自己。同时,在我们以此评判他人的时候,他们也在评判着我们,也在用刻板的表层印象来定义独一无二的我们,我们甘愿被一个陌生人扣下“千篇一律”的帽子?尽管我们是属于某一个群体,但群体之下的我们仍然各有千秋,我们每个人都各具特色,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岂是他人能用群体的寥寥特征就能定义我们的所有价值?“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就改变自己”与其活在固有的偏见当中不去寻找自我、证明自己,自我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也将被刻板印象淹没,最终真正逝去个人价值,还不如重整旗鼓,追寻各自存在的价值。
如今这种现象却不断滋生出,到底是为什么?可能是社会中所推崇的个体的确千篇一律,丝毫没有独一无二之处,这其实跟教育有关,随意扼杀孩童时的想象力是愚昧之举,更应该培养好胜、不言败的精神,维护自尊心,鼓励发散性思维,重视创造力,力证存在的价值。
我们应当拥有一双慧眼识珠的眼睛,摒弃刻板的思维,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宏观中是有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更需要个体的挑战精神来跳脱出已被固执的思维限制着的群体。
标签:还有之下某个1000字个体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