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们常常用“但是”这种借口来逃避做出选择,以为可以避免失败的可能从而为自己留有更好的成功机会。比如,“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我想买个单反相机,但是怕信用卡还不上。”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趋避冲突”现象,指的是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简单的来说,是指某目标既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对人来说同时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因而容易往往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讲个故事,苏格拉底将他的学生带到一片稻田中,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出他们认为最大的一颗稻穗,一直走到终点不能回头选择。结果是到最后,很多学生在稻田里寻找最大的稻穗,认为眼前的稻穗还不够好,最大的稻穗一定在后面。等到他们走到了稻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别说是最大的稻穗了,连小一点的稻穗都没有。
人们常常犹豫不决难以抉择,总以为再等等就能有更好的机会或是更适合的时刻,就像苏格拉底麦田里最大一颗稻穗的故事一样,最好的选择不是等到最后,最大的稻穗也不一定在终点,盲目的等待往往错失时机,而开始行动才能促成机会与本事。
其实行动才是最响亮的语言。早一点选择,就算失败,也能早一点改善与进步,从而为今后的成功增加了砝码。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们不会浪费时间“但是但是”寻找所谓最好的时机或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踟蹰不定。没有那么多的但是,没有那么多的伺机而动,付诸行动才是让自己成长,即使失败跌倒,也是无限接近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的一种选择。
标签:但是那么没有人们多的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