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2024-10-29 21:27:01 字数: 点击: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通用10篇)

通过看名人的励志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道理,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苦读书的故事(通用10篇),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1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2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3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4

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5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出生于公元456年。南齐武帝时,任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深山炼丹。著作有《本草经集注》和《肘后百一方》,另录药物名七百余种,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陶弘景自学成才,事业有成,又受到皇帝的重视。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便有好事者为他的出生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被史书记入。故事虽不可信,倒也有趣。

陶弘景的祖父陶隆,是南朝宋朝的王府参军;他的父亲陶贞,为孝昌县令。据说,有一天夜里,陶弘景的母亲梦见两个神人拿着一个香炉来到床前,把香炉掷入她的怀中,后就飘然而去。自此,母亲有了身孕,至公元456年夏至那一天生下了陶弘景。故事还说,陶弘景一出生,就和一般孩子不同。他神仪明秀,朗目疏眉,两耳高耸,耳孔露出二寸多长的毛,右膝盖上有数个黑点,成七星纹。果真如此模样,岂不是怪物?

陶弘景小的时候,其实和别人家的孩子并无两样,只是条件优越,在他刚会说话的时候,母亲便教他识字、背诗。据说,到三四岁时,陶弘景就开始读《论语》了。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陶弘景四岁那年,父亲被一个小妾谋害而死。此后,陶弘景和母亲一起被逼搬出另住,日子很是清苦。生活的打击,倒让年仅四岁的陶弘景从此更加刻苦读书。不长时间,他就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没有新书,他就把已经读过的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并细加琢磨。母亲拿出钱来让他买书,他知道家穷,不肯接受。他对母亲说:“咱们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借;我之所以不借,是因为我想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要真正读懂弄明白一部经典,不是看一遍两遍可以解决的,不逐字逐句地琢磨是不行的!”

母亲理解儿子既酷爱读书,又不愿让自己作难的矛盾心理,心里着实为有如此儿子而欣慰。周围乡亲也被陶弘景刻苦读书、孝敬母亲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有书的人家便主动借书给他。据历史记载,陶弘景一生中先后共读了一万多部书,而且不耻下问,理解深透。

陶弘景不仅有学问,亦精书法。有故事说,他五岁那年,家贫没有文房四宝练书法,他便找来一种生在水边叫做荻的形似芦苇的草本植物的紫色花穗当毛笔,以灰做墨,地面做纸,来练习书法。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尤以隶书见长。

十岁那年,陶弘景偶然得到一部书,名叫《神仙传》,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葛洪的著作。书中除了神仙故事,也详细介绍了一些养生之术和炼丹秘诀。陶弘景视若珍宝,昼夜攻读。他后来辞官不做,隐居深山,专门炼丹和钻研养生之术,与这部书自然不无关系。

陶弘景的名气传扬开来,南齐高帝萧道成把他请到宫中,做了诸王的侍读,并让他随朝参政。公元492年,陶弘景辞去官职,到深山隐居。梁武帝萧衍灭齐建梁后,多次邀他回到朝廷做官,他坚辞不就。有一次,他让来人带给梁武帝两幅画:一幅上画有一条牛,在水边自由自在地吃草;另一幅则画的是一条套着鼻绳的牛,主人拿着鞭子牵着缰绳正往前赶。武帝看了,立即明白,对手下人说:“他是不愿因名利而被控制啊!”此后,梁武帝不再勉强陶弘景,反而以人力和物力支持他在山中炼制丹药,研究学问。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6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家借来,每一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7

夜,已经非常深了,马雅可夫斯基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纠缠得越来越厉害,他觉得头非常沉,眼皮象是要被胶水粘住似的,怎么也睁不开。实在没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横下心来躺一会儿。

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独创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谓别出心裁。那时他在罗斯塔做革命宣传工作,工作极度紧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严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没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还要“加班”。有时实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会儿,为了怕睡过去忘记醒来,就想了个用劈柴作枕头的办法。

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马雅可夫斯基写作著名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宁的传记与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与演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

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与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勤奋刻苦的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经赞扬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8

狄仁杰,字怀英,出生于公元630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因有异才任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后任宰相,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

狄仁杰的家庭,既是世代书香门第,又是世代官宦。他的祖父狄孝绪,在唐太宗时就因精通五经而被任命为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也是个大学问家,在任夔州长史后,仍然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狄仁杰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深受上辈的影响,从小便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他读书的时候有三个特点:一是钻研精神强,致力于读懂弄通。有的经史中,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往往只用一句话带过,而他却抓住不放,查阅大量资料,非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不可。二是写读书笔记。他认为,史籍浩瀚,事件万千,光凭脑子记忆是有限的,必须借助于笔记。正是从这个思想出发,他凡是读书,便行摘记,仅三四年中,他便摘记了近七十万字,这为他后来运筹治国良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三是读书时精力集中,不受任何干扰。即使跟随父母走亲串友,趁大人谈话的时候,他也掏出书来读上几页,丝毫不受干扰。

狄仁杰九岁那年,他有个邻居在当地堪为一霸,横行不法,那邻居家中有一个奴才因仗势欺人被杀。这家主人送上厚礼,告到县衙,县衙派班头前来了解案情,捉拿凶手。班头带人走访了被杀者的左邻右舍,都未能提供破案线索,心中很是焦急。这时,有人建议从孩子们身上打开缺口。班头以为这个主意不错,便带领衙役们来到了当地的私塾。他说明来意后,孩子们果然争先恐后地为他提供了不少线索。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即使班头大声强调要按次序发言,孩子们仍然抢着先说。

就在此时,班头发现,在孩子们争着发言的时候,只有一人端坐不动,继续读书,好像教室里的一片喧哗,和他根本无关,也好像根本没有听见。班头很生气,便上前训斥说:“你是谁家的孩子?为何一言不发?难道你一点线索也提供不出来吗?”

那孩子见问,并不害怕,慢慢抬起头来,不屑地看了那班头一眼,昂然回答说:“我叫狄仁杰。书本中的圣贤太多了,我每天在争分夺秒地接待他们还接待不完,哪有时间来应付你们这种庸俗不堪的小官吏!”

那班头本想再怒责几句,但他手下人悄悄告诉他这孩子的父亲叫狄知逊,是夔州长史。班头觉得自己惹不起人家,只好不再言语,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狄仁杰以饱学多识考中举人,任汴州参军。后来,工部尚书阎立本发现他有异才,便推荐他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后迁大理丞,掌管刑狱。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处理了一万七千件案子,公平合理,没有一人上诉喊冤的。当地百姓称赞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武则天执政后,对狄仁杰非常器重,任命他做了宰相,并尊称他为“国老”。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9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美国商人、亿万富豪,是全世界的财富偶像。他是微软的创始人,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统计,2008年前,盖茨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曾经有人计算过,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他是一个天才,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他是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能准确看到IT业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断壮大的微软能够保持活力;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他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是为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提供软件、服务和Internet技术的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

比尔·盖茨自幼酷爱读书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精力十分旺盛、非常好动的孩子。出生后,母亲便放弃了教师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她和儿子一起做游戏、读书,开发孩子的智力。这个家族的所有大人都非常重视小盖茨智力的开导和培养,他们十分清楚,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智力竞争的世界,人的思维素质和悟性是第一重要的。外祖母鼓励他尽量读书,告诫他一个人应在各方面发展自己。她经常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开导盖茨的心智,他们常在一起玩纸牌,尤其是玩一些需要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游戏。

因此盖茨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母亲闲暇时从事一些社区自愿服务工作,其中之一就是为西雅图历史和发展博物馆作讲解员,工作内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本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当时,盖茨只有3、4岁,母亲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课时,他总是坐在最前面的桌子边,尽管他是个好动的孩子,但是在课堂上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目不转睛地盯住母亲。盖茨酷爱读书, 7岁时他最喜欢读的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经常一读几个小时。

父亲藏书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法律、电子、商贸等,盖茨成天泡在书堆中。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为日后他那种以观念制胜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直到成功之后,读书仍是他最大的爱好。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 篇10

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说这话的白岩松,在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平穷的日子时,也感慨万千。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对于大学生活,白岩松也有自己的见解,“在大学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兼容并蓄的人,我最痛恨的就是大学这个‘专’字毁了我。如果我当初多学点文科性的东西,我想我一定比现在优秀。记得我在人民大会堂采访杨振宁教授时,他说,‘物理研究的尽头就是哲学’,其实很多门课程是相通的。我认为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杂交’的,毛主席就是南人北相。”

【名人苦读书的故事(通用10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