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蜕变的名人故事

2024-10-29 21:27:13 字数: 点击:

有关于蜕变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

大家知道苏有朋吗?他有勇气去改变自己,你呢?是否也有勇气改变自己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蜕变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欢迎阅读哦。

蜕变的名人故事 篇1

随着华语谍报大片《风声》在全国各大影院票房的大卖,除了惹人眼球的影帝影后,观众对于在《风声》中饰演白小年的苏有朋的蜕变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专业人士在看了苏有朋的精湛演技后,给出了一句“《霸王别姬》没用苏有朋是个遗憾”的超高评价。

其实在苏有朋出道这么多年以来,他的每次蜕变都很精彩,正是这些蜕变将他一步步引领到了今天的成功。

苏有朋在还未出道的时候,性格内向而腼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因为帅气而阳光的外形非常幸运地被选中和陈志朋、吴奇隆组成了在台湾名噪一时的小虎队。

在刚开始组建小虎队的时候,苏有朋显得很不适应。因为他的性格腼腆,所以他不习惯在台上洒脱自如地演唱。但是,处女座的苏有朋有着一股认真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努力地尝试着改变自己在舞台上放不开去演唱的窘况,一点一点调整自己的状态。

直到有一天,苏有朋可以站在台上,自信地向台下观众高声介绍自己:“大家好,我是乖乖虎!”然后很投入地演唱完一整首歌曲,赢得了全场火爆的掌声。这次成功的转变,不仅为苏有朋带来了名声,也同时带来了一直不看好他涉足演艺的父亲的支持。

然而,让苏有朋红遍全国的,还是他在《还珠格格》中的亮相荧屏,从唱歌到拍戏,这一巨大的转变,也曾让苏有朋一时间有些信心不足。第一次出演琼瑶剧的他没有一点经验。

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诠释琼瑶的细腻角色。但是,在琼瑶看了苏有朋以后,面带惊喜地说了一句:“没错,他就是我要塑造的五阿哥!”正是这句话,给了苏有朋很大的信心。皇天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精彩饰演了五阿哥,使得苏有朋这个名字迅速红遍中国的街头巷尾,一时间片约不断。

从此,苏有朋的演艺生涯全面打开。他一口气接拍了《还珠格格2》《老房有喜》等多部偶像剧。然而,在《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红过之后,苏有朋的演艺事业有些略显低迷,或许连苏有朋也开始厌恶、自己在偶像剧中总是一脸忧郁的面孔。于是他开始尝试蜕变,但只是缺少一个契机。

终于,他等来了白小年这个角色,为了演好这一角色,苏有朋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当他得知白小年是个昆曲优伶以后,就开始找昆曲大师一板一眼地学唱昆曲,甚至在拍戏休息时间,都不忘跟着唱片练习。原本,导演高群书担心苏有朋的戏曲功底不足,想用专业戏曲演员来配音。但有一天,当他听到片场里放了一段非常专业的昆曲演唱,并被告知演唱者就是苏有朋时,高群书一下惊呆了,并立即决定让苏有朋在戏中真唱昆曲。

从白小年的手势,到步态,再到唱腔,苏有朋都仔细地揣摩与体会,每一个神态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就连一向对演员要求苛刻的冯小刚也评价说:“苏有朋的表演超出我的想象,他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当被问及为何要饰演白小年这一角色时。苏有朋说:“我重重复复演美美的男一号,不觉得那样太腻了吗?我想要一个突破,我想成为实力派,我不愿只停留在原地,我希望一直有改变和进步,带给影迷惊喜。”

从当年那个单纯而腼腆的少年到“乖乖虎”的本色演唱,再到青涩地饰演“五阿哥”,以至如今让专业人士称赞的“白小年”。苏有朋的每次蜕变都好像凤凰浴火重生,每次蜕变都赢得了叫好声一片,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勇气去蜕变,就会为自己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舞台,从怯懦蜕变到自信,从脆弱蜕变到坚强,从失败蜕变到成功,只有一次次蜕变,人生的价值,才会更加闪亮和饱满。

蜕变的名人故事 篇2

至今我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忐忑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虑,当所有人都在为脱离了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自由校园而满心期待和兴奋的时候,我看着身边两个硕大无比的行李袋,孤身坐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真的是百感交集。为了省那几百元钱我连被褥什么的都决定带过去。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甚至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平常连县城都很少去的我十个小时过后将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下了火车第一眼我就看见了父亲,在拥挤的人群里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让我的心感到莫大的安慰。一年不见他又苍老了许多,如今灰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时刻提醒我他早已年过六十了。虽然他连我什么时候高考都不知道,但是当我告诉他我的学校在北京,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到了喜悦。“怎么用个破袋子装行李啊?”行李袋由于上火车的时候人太多破了一个大口,里面的被褥都露了出来。出站以后看到地上睡在报纸上的那些人,再看他背着满是灰尘并且随时都有可能破裂的行李袋,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画面刺得人眼睛生疼。为了接我他昨天就从工地上赶到这里,身上那套衣服估计是建筑队的工作服。一想到他昨天晚上也是那样睡在冰冷的地板上,我感到无比难受。“爸,你走吧,我一个人可以去学校,你不用送我了,赶紧回去吧。”我将手里的一袋食物递给他以后就催促着他走,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说出自己可以一个人去,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学校在哪个方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自己供自己读书,进入大学要完全独立,因为我知道我不能再要求他为我做什么了。

开学第一天人山人海,似乎许多同学身后都站着一群亲朋好友,有的人甚至直接将行李托运过来,一身轻松地迎接着新的开始。第一天真的格外漫长,我就这样迈出了大学的第一步,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暗暗对自己说:“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记得一瘸一拐送餐的女孩

还记得开学不久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上,任课老师告诉我们,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不是从天而降的。那句话也许对于许多人就像风一样吹过就了无痕迹,可是我却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

开学不到一周我就在学校附近的快餐店找到一份工作,餐馆刚开业需要人做前期宣传。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敲开每个寝室的门,向大家介绍推荐,只要最后别人可以在那张单上写下自己的宿舍和联系方式,我就可以拿到五毛钱。说实话那个时候我真的害怕过,毕竟进去面对的都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面孔,许多时候是怀疑和鄙视的眼神,可是在每一次开门的一刹那我必须将一切害怕和不安掩埋,我要微笑着给她们宣传,即使别人最后不愿意留下那几个字我也要忍受。

后来在那家快餐店我又开始做送餐员,每天中午十二点放学后就匆匆赶去,每一份三毛钱,由于下午是一点半上课,时间真的很短,我就这么来回跑着,有时候害怕迟到中午索性饭也不吃就直接赶到教室。晚上就带着他们的宣传单从门缝里塞到每个寝室。公寓一共五个区,每个区六层楼,每一层都有三十个寝室左右,一张单只有两毛钱。那个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像是在演苦情戏,期间我还不慎扭伤了脚,疼得很想放弃,可是我固执地告诉自己要忍住。真想不到时间过去那么久,居然还有人记得那个一瘸一拐送餐的.女孩。

收到人生第一份工作的几百元工资时,我竟觉得那么开心,旁人的眼光和议论都不重要了,因为这是靠自己的劳动赚来的。后来我自己跑去学生处找老师,希望能在学校找到一份工作。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已经招满了,也许是被我的勇气和镇定说服了,几天后她就打电话让我去户籍科面试。在户籍科的人口普查中,我居然可以将刚刚学到的excel运用到数据调查中,这让工作处的老师们节约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也是到了大学才开始接触电脑。还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连开机都不会,结果被老师反问一句:“你到底是不是考进来的?”当时我特别委屈,因为老师不知道我在此之前基本上没有碰过电脑。

永远坐第一排的班长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必须拿到奖学金,我不想继续贷款。所以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旷课迟到,更不能降低要求。大部分的课堂上我都是那个坐在最前面的人,不管后面多吵,我的眼睛只盯着前方的人,即使后面几排都空无一人,我也就那么坐着,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个女孩是那么格格不入。

其实那时我多少是有些自卑的,甚至不敢看后面的人,我想着好好学习吧,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了。所以一整年下来大家对我的印象就是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最靠近投影仪的人,那个位子似乎永远都是我的,即使教室不停地变换着。许多同学谈之色变的高数和线性代数我都考了满分,我成了同学眼中的“奇人”,这真是个黑色幽默啊。上课时老师ppt单调的蓝色背景让我也昏昏欲睡,但笔尖还是惯性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串字符,因为我无法面对错过一节课带来的后悔和内疚。

大一结束后我基本上只和寝室几个人有联系,班级活动一次也没有参加,因为在我得知需要交几十元钱后就退却了。大一我如愿以偿得到了五千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我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可以自己供自己读大学了。过年的时候竟然还可以用赚的钱为爸爸买一件羽绒服,第一次让他享受到女儿的一点点心意。

大一的生活就那样过去了,大部分的日子都是一个人过的,当有人说我很冷漠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必须改变自己,我不愿意四年以后同学都不知道我是谁。大二我决定竞选班长。大学基本上是各忙各事,大家都深知当班委的苦楚,竞选班干经常冷场,最后不得不由老师出面指定。当站在讲台上,第一次勇敢地抬起头看着下面这群陪伴一年的同学说出我想当班长时,我知道我再也不想做那个胆怯沉默的人了。

那一年的中秋节我一直都在想着弄一场怎样的班级活动,我没有选择去聚餐或者外出游玩,因为前几次寥寥无几的报名人数已经成为教训,我决定给每一个人一块月饼,然后给每一个人写一封信。三十多个人,我写了整整一天,每一封信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和祝福,那些都是我大一跟他们的点滴接触中感受到的,虽然有些只有几句话的交流,可是我希望他们可以看到我的真诚,让他们觉得这个班级真的像一个家,我希望他们可以感受到温暖。那一次我成功了,因为当这份小小的礼物送到每个人手中以后,我收到了许多感谢和祝福,看着他们的回复,我的心真的是暖暖的。有人告诉我她至今都将那封信放在抽屉里最重要的位置上。被人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好,我的世界不再只有自己一个人。

蜕变的名人故事 篇3

莉斯·默里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心灵震撼,以致于被拍成电影并获得大奖。一个生活在无家可归者家庭的女孩,父母双双感染上艾滋病,但这个女孩没有放弃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运挑战,最后踏入了哈佛大学的学术殿堂。

由于父母都染上了毒瘾,默里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并父亲进入收容所,从此默里流落街头。她在17岁决定回到学校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小小年纪就无家可归,但在她的身上却充满了优雅的气质和真挚的性情,她的执著、不向命运屈服、坚强的意志和不断地进取鼓舞了成千上万美国人,人们从这个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如何跨域艰难与困境障碍的一种精神、一种面对人生自我选择的动力。

有些人出生以后就具有反叛性,默里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她的父母吸食可卡 因成瘾,家庭的收入几乎都被父母用来满足他们的毒瘾上,默里和她的姐姐从小就被父母忽略,缺少食物和保暖的衣服。但在15岁以前,小小的默里并无太大的追求,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在她看来,长大后能有一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默里10岁时,她的母亲被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此后默里一直照顾在病魔中挣扎的母亲。默里不愿母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也不愿走上同母亲一样的生活道路。默里的母亲在她15岁时过世,这把她带入了噩梦般的生活,但也让她清醒,开始寻求自己的人生之路。默里在母亲过世后向自己发誓,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不会像母亲那样轻易地放弃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她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默里看到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

默里终于明白,不管怎样,人是不能向命运低头的,世界在不停的运转,生活仍在继续,不会因为你的失落与沮丧而改变,一味的伤心只会堵塞自己前方的路途而使自己更加沉沦,于是她决定坚强,坚强的开始新的生活。

默里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我是属于一个自我教育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我无家可归时,没有人来指导我,引导我。那时,我会到自助书店去偷我喜欢看的书。当然,今天我会原谅自己年青时的行为。在一次被我偷过书老板主持的演讲会上,我作为主讲人对他说,我想我欠你25美元。

默里说,在人的一生中,感恩应是一个人首要的特质,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感恩的心从我记事时起就深含在我的内心。我能有今天,我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其次,不论环境如何,我都有自己的选择。当我住在大街上时,我在思考人生的价值,我知道当我克服每天遭遇的这些障碍后,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我迈向自己的目标。

蜕变的名人故事 篇4

一眼看到孟非,你一定觉得他很普通——他穿最平常的衣服,剃着光头,跟大家一起挤公交车,在非常勿扰台上的孟非是一个人吗?

可是如果你真把他当成平头百姓,那就大错了!他是南京人最喜爱的新闻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要他,他敢说“不”;他还作为全国地方台的主持人唯一入选2004年“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他俨然就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不过如果我告诉你,这位主持人只是名高中生;他曾经打过5年工,在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双手甚至差点被机器卷走,你相信吗?

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实在,对唯一的儿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很不理想。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复读,但找了很多学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立刻摇头拒绝。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时间一长,孟非着急了:今后怎么办呢?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兴起,为了寻找出路,他就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但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孟非只好从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

那种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

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不久,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费看报纸,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

在不分昼夜的连续3天工作时间里,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

第一个月忙下来,孟非拿到了仅为23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不容易啊!

不干活时,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一边打工一边上课,孟非的生活节奏猛然加快,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边打工边读书仅仅2个月,他的体重就减轻了将近8公斤!

但孟非从不叫累,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为了学习,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一有空就多看书。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每天都对自己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

拼拼拼!小杂工终成真记者

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一时惊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

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1994年初被迫关门。

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

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是200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员。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只能打杂?我也要做一名记者!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

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那个时候,孟非的工资还是只有200多元钱。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

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

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最后,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无知者无畏!”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

2003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

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

关于孟非受欢迎的程度,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够了。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儿拿着数码相机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记者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愿出高价索买照片,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照片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孟非与《南京零距离》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专版联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孟非现象”进行了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后,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讯再度传来,孟非被评为年度“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

蜕变的名人故事 篇5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校,多以分数论英雄。高考,更是如此。有的人,考了一个好分数,各大名校都向他抛出橄榄枝;而更多的人,或是由于本身实力问题,亦或是考试发挥失常,得到的是一个并不理想的分数。自然,他们也就失去了进入好学校的机会,他们只能进技校,进不怎么好的学校,或者,直接就业。

在我的心里,人都是有等级的,或许有人会嘲笑我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封建。对此,我只想说,这是社会现实。专科与本科相比,专科从一开始就输了一大截。

作为一个参加过两次高考仍未上本科的我来说,实在是深有体会。

第二次高考落败后,我感觉天都要塌了。13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我第一次尝到了自卑的味道。父母责骂、老师的嘲讽、同学的讥笑,好像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渐渐离我远去,而我,再也无法将他们重新找回来。我陷入了无尽的沉沦之中,而这,也在挑战着父亲的底线。终于,父亲爆发了,给我找了份兼职,让我去做暑假工。与那高昂的复读费用相比,18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实在无法吸引我的眼球,可又能怎么样了?也只能先去做了。

2015年8月14日,开学了,我之身一人来到了我的大学——吉首大学。那时候我想,在这里,美丽的大湘西,我仍是一张白纸,没人知道我的过去,也没人能预测我的未来,尽管我是专科生,可谁又能保证三年后、四年后,我会比他们差?丢失的脸面,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再挣回来。可尽管如此,专科的阴影如同一只乌鸦一般,仍然在我的心里久久无法散去,但有一点我很清晰:我一定要争气。

军训第一次选副排的时候,被另一个同学抢了先,那一个悔恨啊,那时候我在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再快一点点?哪怕是一秒钟也好。后来排排合并,需要重新选副排,我第一个报名,成功入围,弥补了第一次的遗憾,大学第一次得意也由此产生。

军训结束,紧接着就是班委会的选举,我参加了班长的竞选,结果也挺好,我如愿以偿,班长之位收入囊中,大学的自信真正开会建立起来了。高中四年,只当过一年半的卫生委员,官不大,事情倒挺多,再看班长、团支书,每天什么事都没有,那叫一个羡慕啊,那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我也弄个班长干干?如今,班长之位已稳如泰山,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讲座、会议、比赛,原来,班长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但既然当上了,就得好好做,在其位,谋其政,吃其苦,享其乐,如此,甚好。

迫于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我的社团活动少之又少,仅仅报了一个社团——羽毛球协会。每个院需要一个年级负责人,我再一次第一个报名,社长说:就你了,第一个,我喜欢。社长肯定,让我高兴了老久。

后来,又参加了公益晨读活动、参加了领袖魅力培训班,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晨读,中英文小段子,不仅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还结交的一大帮有梦想、有追求的朋友。带我们的是新校区的学长,叫我们读音标、单词、句子、文章,帮我们练习普通话,教我们舞蹈和演说……他要求我们每天至少找三个陌生人搭讪,锻炼交际能力和胆量;他要求我们每周学唱一首歌,增加自己的才艺;他要求我们学习第二门外语,丰富自己的知识……就是在这里,就是在他的重重引导下,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心中的那只乌鸦从此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大多数班级的班委会都换届了,唯独我们班没有。以此为借口,向班主任提出了换届的申请,然而班主任老师并没有答应,我的计划泡汤了。辞职没成功,我还是班长,心中有些许失落。

学校团学会换届,我再一次成为了一个竞选者,只不过,我不是为竞选而去的。我需要新的舞台,而这次有着两百多人参与的竞选,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我怎么可能错过?落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并没有真的去争取,我是为两百多名观众去的。那一次,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真的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面对两百多名观众,我还是会紧张、会出汗、会不知所措。

有人说,大学你就是要不断地丢脸,现在你只有不怕丢脸,将来才能更有脸。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而我也正在不断地丢着这仅有的脸面。

一次次的上台,一次次的失败,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如同玄德一般。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只要一息尚存,便要战至最后!

一次次的比赛,让我走出了曾经灰蒙蒙的天空,突然发现,人生也是如此美好的。悟已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如今的我,不再纠结过去的失败,也不再在意旁人的目光,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若干年后,自会闪光。

【有关于蜕变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