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随手作品集3000字

2024-11-29 11:43:37 字数: 点击:

作者:叶行飞
年级:九年级


1.序言
2.为母爱喝彩——读《圣甲虫》有感
3.流萤
4.我的父亲
5.霸王与姬——观《霸王别姬》有感
6.另一个世界
7.《傅雷家书》


序言

这本作文集里收录了我平时的练笔和一些课堂作文,都是自我的一些看法、感受,或许笔法有些稚嫩,语言也许不够流畅、优美,但是还能不断完善的,透过不断练习,相信会越写越好。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水平的提高,固然不必须读万卷书,但只要多读书,思想便会丰盈;只要多笔耕,笔端便会如泉涌。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当你学会大大方方的投入大千世界的怀抱,世界必将回馈给你更灵动的文字。
作为一名青少年,如果学会了写作,就是学会了独自应对生活,学会了独自应对自我,学会了思考人生,学会了应对宇宙和未来,这是个人成长的声音,是生命拔节的声音。
言为心声。一段段都倾吐着我们的肺腑之言,一篇篇都脉动着我们的少年气息。眼睛是关注,心灵是感受,兴奋、喜悦、纯真、善良……一一书写在碎思所想之中,描绘属于少年的画卷,浸润未来的美丽梦想。虽没有力透纸背的语言,也没有扣人心悬的情节,然而,却一个个犹如旭日东升,跃跃欲试,蹦着、跳着,闪过地平线,迈开了升腾的步伐……好似花蕾初绽,芬芳四溢,笑着、唱着,装扮着季节,等待着蜜蜂的采摘。


为母爱喝彩——读《圣甲虫》有感
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特点。诸如我们身旁,就有平凡的猫狗,艳丽的孔雀,渺小的蚂蚁,雄壮的棕熊。当我们洋洋得意,自以为所知颇多时,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后,才发现我所窥探到的,也不过是众生沧海间的一粟。连那屎壳郎我都是所知甚少。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描写屎壳郎的登场,便使我记忆深刻:“他们总是坚持辛勤劳作,排除万难,滋养肥沃的土地。”屎壳郎,一个多么不起眼的生物,一个多令人掩鼻的名字。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虫儿,在非洲人民的心目中,他们有一个神圣的名字:圣甲虫。
圣甲虫们并不如蝴蝶、萤火虫那般耀眼,惹人怜惜与赞叹。它们默默的身影只是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推动眼前的粪球滚动,极少停歇。它们从草场上推走了令人作呕的粪球,却留下了一片肥沃的土地。而在非洲人眼里,也正是圣甲虫坚持、无畏、勇敢和勤劳的精神,才推出了清晨普照大地的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但是圣甲虫们并不知晓外界对它们的评判,亦或者说它们丝毫不介意这些,它们只是缓慢而又坚定地推动粪球,在身后的土地上留下了浅浅足迹。
圣甲虫身上令我惊叹的,不仅是缘由它的辛勤劳作,更是因为它身上远超人类的母爱。
想要了解圣甲虫,首先要了解圣甲虫的母爱,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知识。圣甲虫的母爱,不仅是“给自己找食物,那么它粗枝大叶地拣一拣就行了;但如果是尽母亲的义务,那么它在制作卵巢时,就会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选料,精心地剔除了所有的纤维,让破卵而出的幼虫立马能在内壁找到可口的、有营养的精致食物。”
而母爱的主体,母性,是使本能具有创造性的灵感之源。
圣甲虫创造性的灵感之源使得它是“如此小心,将产下的卵放到小粪球中,封闭好。”又是如此的聪慧“预留了一个充满足够空气的小房间,当幼虫,不停的转动,不停的进食时,里面的空间随之变得越来越大,空气也足够,这给幼虫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还会通过塑造梨形卵巢和用土壤覆盖着卵巢表面的方法保护幼虫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里生长。懂得来回地翻滚,让每一个卵巢能与潮湿的地面接触,吸收足够的水分。”
“母性是三倍神圣的泉源,它潜藏着心智的灵光。”母性越显著,本能就越优越。正是这种来自母性的优越本能,使圣甲虫的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母爱,使它们富于本能、忠于职守。正是有母爱的本能才有了人类社会“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的创举,才有了汶川地震,危难关头,母亲舍身拥护孩子的牺牲!
圣甲虫!多么伟大而又平凡的母爱。
阅读它,阅读《昆虫记》,这种母爱将让我们深刻理解我们的母亲,母爱是深入骨髓,深入血脉,是最原始的本能。
圣甲虫,是突显母爱本能的杰出代表,狼蛛妈妈亦是!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


流萤
暑假时,我很乐意回到家乡去的,闻闻那儿特有的香甜气息,更是有那令我魂牵梦绕的黑夜精灵萤火虫。
那时的夏夜,有萤,有心,有闲情,有逸致。
家乡的树多,溪流也不少。夏夜里融着浓浓夜色沿着小路散步时,耳边潺潺水声,眼前忽得显现出三两微光。月夜下散步,有着这些可爱小精灵的陪伴,是如此的有情趣。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我却独爱这“熠燿”。小时候,我第一次看到萤,迷光目眩。那时的夜,黑得还很纯粹,是那种深沉的黑。,让这不起眼的小光芒熠若星辰。我呆住了。那是的我在想什么?是车胤“囊萤映雪”的勤奋?还是古人“腐草为萤”想象的浪漫与传奇?其实则不然,我想的是萤,仅是萤。当我小心翼翼的伸出手,带几分激动,几分欣喜,几分渴望,又有几分仿徨地伸出手,它摇摇晃晃的飞起,像喝醉了酒,却又十分迅捷的,忽而闪没在了草丛深处。
那次的求而不得,我对萤有了执而不散的愿望。
萤虽是虫,但是人们对它的描写却充满了诗意的美。“从开始到结束,萤火虫的生命都是一盏剧烈狂欢的灯。”哪怕严谨如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萤的描写都是那样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在我们这块地方,很少有昆虫的声望能比得过萤火虫,那奇妙的小动物,为庆祝小生命的欢愉,在尾巴上燃放烟火。谁不知道它,至少是它的名字!有谁没见过它!在草丛间漫游,就像从满月上掉下的一粒火花。”“萤卵是亮的,幼虫也一样。成熟的雌性萤火虫是丰富的光源,成年雄性则保持着幼虫时就有的光芒。”
萤的光是难以捉摸的,是那种难以名状的美。是冰蓝的?草绿的?枯叶黄的?皆似又皆非。“尽管很辉煌,但它是一种弱光”,微弱的,淡淡的,幽幽的,很静谧,很神秘,像是什么人饱含情意的目光。你满怀着无限的想法与无穷的欲望去竭力描绘它,虽然换来的仅是沮丧。
看了宫崎骏的《萤火虫之森》。当银最后拥抱着萤死去时,化作了点点的光,“漫天的流萤给灵魂伴舞”。我认为光即是萤,萤火虫的萤。把这样的情寄托在这小小生命上,多美好。也只有萤才能被寄托这样纯粹的情,才能够在勋勋不醉的境界中酿出生活中的诗。
但是,承载这精灵的故乡,消失了。
当故乡的存在转空间为时间,迁入城市,本是棵棵大树的存在换成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格格不入的空间感,狭小的,紧逼着我,喘不过气来。故乡不再是青青草地。
几个夏天后,当我再次踏上那条故乡的小路,但好像有些不一样了。黑夜,灯火通明,亮的有些刺眼。耳边传来机器“轰隆隆”的工作声,嘈杂而令人烦躁。我找不到那个黑夜的感觉了。我的心底在呐喊,在祈求着。萤啊,我眷恋的精灵,你何去了?那个夏夜,我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中——我没找到一丝它留下的踪迹。后面的几天,我都摸着“夜色”,去寻找萤火,但却是收获寥寥。我怀疑,或许我曾与它擦肩而过,但在这亮如白昼的黑夜,我找不到它身上的微光。我知道,我的萤,难以找回了。
当夏夜不再纯粹,而是充斥着刺目的光,噪耳的声,污浊的空气,它们还能去哪呢?
王开岭说,“为什么美丽的东西越来越脆弱?为什么人类活得越来越顽强?”萤,这类弱小的生命,这类美丽而脆弱的生命,依然被逼迫得无处躲藏。
想起荧光点亮的黑夜,想起萤虫带走的美景,想起萤尾燃起的神秘的光。
想起的是无法追回的过去。
我们只剩下灯红酒绿了吗?在这钢铁巨兽里。
我们还能到何处去追寻呢?在这灯红酒绿里。
到底是怎么了呢?
萤啊。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并没有令人艳羡的工作,也没有什么让人无不赞叹的大智慧,他有的,只是一双布满了层层老茧的双手以及开始发白的头发。
我的父亲不算高,连上总挂着一个暖洋洋的笑容,眼睛黑的发亮,眼角却有了一大把的皱纹,这么深,那么多。父亲很勤快,从早到晚几乎就从来没有闲过,下了班就会去他那不算太大的菜地翻翻土,锄锄草,种种菜什么的,除此之外似乎便并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了。小时候,爸爸的那块菜地就是我儿时的乐园,而现在,我曾多次怕爸爸过于劳累而劝父亲不要再天天花那样多的时间精力种菜,或者不要种菜,可父亲都是满脸笑容地说外面买来的菜不好,上面有很多农药还没洗净呢,你吃了会生病的,你吃我种的就好,那好!每当父亲这样回答我时,他满脸的皱纹因为他的笑容挤在了一起,眼中流露出无限柔情,那是父爱。
在我心中,父亲无所不能,只要是我想要的他总会有办法给我,而我不高兴不开心了他也总有办法叫我破涕为笑。
记得小时候,离我家较远的地方有一场不知什么活动表演,这是小孩子们都爱看的,自然我也不例外,哭着闹着要母亲带我去,可那演出地的地方离我家实在不算近,走过去要半个小时,等到了那地估计表演早就结束了。然而就在我一直哭闹的时候,父亲却不知从哪借来了一辆车子带着我去看了那表演。表演的是什么我早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节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然而就父亲为我无理取闹的要求去向别人借车载我去看表演这一件极其小的事情我却记得特别清楚。
那时的我年少不懂事,而我的父亲却从没有责怪我的无理取闹,只是想着怎么让我如愿以偿地看成表演,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的父亲,他并没有多么的伟大,也没有什么值得让所有人记住他的地方,但他会为了我的一句哭闹而尽自己全力让我不再哭泣。
我的父亲,不仅无所不能,也是我生命中的巨人。
在家乡,每逢佳节就会在村头举行许多活动,还有很多节目可看,每年都不例外。然而在某一年,我们因为来的有些晚迟到了场地,到了场地之后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在后面的我根本就看不到舞台,更别提能奢望看到台上的演员们了,就在我满心失落的时候,父亲却将我一把抱起,让我坐在他的肩头。一直到表演结束,父亲看到的只是一个有一个人的后背及他们的后脑勺,而我却可以看到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
父亲一直像一位巨人一样屹立在我的心中,而我却从没想过巨人也会衰老也会被岁月在身上留下一道道不可抹去的痕迹。我一直都将父亲对我的爱当作理所当然,而如今的我终于明白这个无所不能的人,他是我的父亲,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然而小时候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所不能的巨人,现在也有了大把的皱纹,微白的头发,开始模糊的双眼……
我的父亲,他老了,可他确是我心中永远的巨人。
永远都是。


霸王与姬——观《霸王别姬》有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项羽,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总是会让我们想起他身边的那个女人——虞美人虞姬。这二者的一生就是红颜知己,历史上无数次谈到红颜祸水就愣是没联系到他们,这也是对他们一生最好的诠释。项羽垓下被围时,虞姬自刎而亡,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
无论在什么方面,霸王别姬总是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是因为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因为他们之间的那份情。当我看完了《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后,我更确信了这个想法。
在电影当中,“霸王”和“虞姬”的爱和情的表现十分微妙,无肉无欲。在乱世、谎言与背叛之中,它讲述的是一段“从一而终”的苦恋。
而在戏中虞姬的扮演者程蝶衣身上,我看见了一种令我惊叹的情,那便是“执”。
程蝶衣简单的一句台词“就让我跟你唱一辈子戏不行么”,里面却包含了他一生的三个执念。其一,是对“你”,霸王的执念,找一个真霸王的执念。其二,是对“一辈子”的执念,从一而终的执念以及对“唱戏”的执念。这三个执念,都被程蝶衣发挥到了极致,丝毫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霸王就得是真霸王,一辈子就只能是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行。而京戏,也必须是原腔原调的京戏!如此沉重深厚的感情色彩,令我叹服。
幼年时期的蝶衣,被母亲送到戏班子学习时,是渴求母爱的。但在后面的生活中,他被迫面对了现实,从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执念——当男儿郎,当霸王!
少年蝶衣,在被师哥小石头捅了一嘴后,恍恍惚惚,终于向现实屈服,唱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秉持着另一个执念——和师哥,和霸王唱一辈子戏!
当蝶衣正值青年,度过了清末,民国,抗战,抗战胜利,解放,新中国成立等时期,在每个时期他都不懈的唱戏。无论台下观众是谁,他都是那么卖力命的唱。但就是这样努力的蝶衣,却在最后文革时期被段小楼揭发后崩溃,迷失自己。
最后是蝶衣的晚年。时隔多年,他再次与师哥重逢同台唱戏。蝶衣在和小楼最后的一场《霸王别姬》上,三请宝剑而不得。接着段小楼故意唱错《思凡》,让蝶衣忽然忆起了曾经的幼年和少年时期,那两个在现实的压迫下崩溃的两个执念:做男儿郎和做霸王。最后的最后,蝶衣自己抽出宝剑自刎,他此时已然成为了霸王。蝶衣这一生都在追求霸王,从段小楼到袁四爷,但是谁都没能做成他的真霸王。他最后自己成为了霸王,此时虞姬就是霸王,霸王就是虞姬。
师哥戏虐的笑着:“错了,又错了。”
当蝶衣再度唱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时,茫然的看向师哥。
“可是,师哥,这是你引得的我错的。原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原来,我一直错了。哪有什么从一而终,人还得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他突然明白了,他从那个台上的虞姬,因这一出“思凡”,终于将戏和人分开了,又突然回到了那个男儿身的小豆子。
当年把自己想成女的,本来就是因为现实。现在他醒了,他忽然悟了,他怎么想之前那个人戏不分的自己?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你们都骗我,我也骗我自己!现实太冰冷,太荒谬,太复杂,太可怕。干脆一了百了,去另一个梦中。
当戏班师父说出“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人”这句话的时候,程蝶衣听进去了。甚至以此为毕生的信条去恪守。但是,“想要成全自个儿”正是蝶衣悲剧故事的源头。他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理想”或者说“执念”,都在现实环境打压之下始终无法“成全”,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自己的种种”执念”而不得,最终造就了程蝶衣这个悲情角色。
霸王别姬究竟好在哪里?好在导演,好在演员,好在剧本,好在配音,好在深刻复杂,好在它所联系的历史掌故,好在里边,令人惆怅叹息的人生。


  另一个世界
窗外大雨瓢泼,街道行人匆匆,顶着花花绿绿的长柄大伞,在雨帘下匆匆而过,看不清他们脸上的表情,或许本就是一脸麻木。像个无线的人形木偶。
太匆忙了,这世界。
街头梧桐树,树冠下的房间占据了整个街头。树干上的粗糙树皮干裂的可以用手轻轻撕下一小块,在树干上,有一个不深的树洞,树洞真的好小,只有一个巴掌大小。然而就在这又小又浅的树洞中,藏着另一个世界。干枯而裂缝纵横的树皮,在这挺立了多久的风雨?郁郁葱葱的树顶,开过多少次的花儿?我数不清。
曾有多少人曾在梧桐树旁,对着这个树洞中的小世界,轻声诉说过心底潜藏着的种种心事?这个树洞中藏着多少人的秘密,无人可知。
树洞中有许多小昆虫,金龟子,蚂蚁,还有很多很多不知其名的小昆虫们。雨天时,它们就躲在树洞中,围成一圈,像午后的妇女们围在一起喝茶一样,聊着关于搬运食物时的新鲜事,在树洞外的所见所闻。他们很悠闲吧?他们有自己的规划与自己的未来吧?在天气晴朗时他们就一起去树洞外找食物,去看看树洞外面的另一个匆忙的世界。闲暇之余,或许它们会坐在树洞边缘,享受阳光的轻抚,在暖阳中进入梦乡。
在昆虫眼中,这个小小的树洞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而他们不必在这个树洞中忧虑明天,它们只需认真过好今天即可。苏轼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绝不是泛泛空谈,如果苏轼到了现在,恐怕会无处感慨“何必归乡哉!”吧——到处都是人,匆匆的行人。何况现在的江山风月,哪个不是被画地为牢,设景点正大光明的开门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他们的行动准则,他们充斥的欲望,让“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的美好意境变成了赤裸裸的数字——他们开办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在寒山寺周围圈地建房。
什么时候,人类眼中的世界会想小小树洞中的世界一般?这世界太匆忙,太无趣了。今天还没有过完就开始想着明天的事情,匆忙得没有时间好好看看我们所在世界的大前景象,去看看刚落的叶和刚开的花,有何意义呢?日复一日的匆忙,永远不变的人心。我想起了《小王子》中的故事情节,多像里面的大人啊!愚昧,无知,麻木,甚至“喜欢用数字描述可以用眼睛看见的世界,他们失去了想象的能力,是为了快乐而去追求快乐”。
终究只能是遐想,那树洞,那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依旧不变的是世界,依旧匆忙的是人心。
去另一个世界看看吧,如果你愿意。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


给父亲的一封信
“家书是亲人之间互相倾述、交流的媒介。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家书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可是家书那字里含间流露的真情,那期盼对方回信的心思却是如此的真实与感人。”
有一种父亲叫傅雷,有一种情感是慈子之情,而还有一种书信,叫傅雷家书。
我是一个男孩子,对情感的种种表现并无太过细腻的感受,且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带着一种比较,试图找出父母在我身上所遗留的爱的痕迹的心情,我翻开了《傅雷家书》。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父母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我们成长时父母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有千奇百怪的事,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正是这样的一个模范。
傅雷的为人,刚正不阿,容不得半分违心之语,像那作家狄马说的,“傅雷是他自己精神世界多的王”。就是这样的以严格著称的傅雷,我以为他们傅雷与傅聪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当傅聪在海外独自一人收到傅雷的书信时,他会作何感想?他是否想起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傅雷父子俩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他对傅聪的生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这种深层次的精神上的交流,如何难得。
天下的父母都如此般吗?您,我的父亲,一名普通人,与傅雷——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相比未免有些黯然。但有点是共通的,或者说,是全天下父母所都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对儿女的深切期望。您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您爱我。您,我的父亲,在我失利时陪我一同分析,在我困惑时为我讲述人生哲理,在我学习时为我打点好一切……一切不起眼的细节,汇聚成河,将会是一股多么庞大的激流!不知傅聪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令我自惭形秽的,我缺少了和您之间细致入微的沟通。您不似傅雷那般偏执,却有着一样的严厉。我辜负您的期望后您不止一次来找我谈心,我却是冷漠回应,甚至还在心中产生些许厌烦。您反复地教诲,重复来重复去的“学习”,我回应给您的却是巨大的关门声……您的满心期望,却迎来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结局。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我那时的言行,那时的态度,是否让您一度感到灰心?读完《傅雷》我才幡然醒悟,您严格的种种要求,您细微的处处体贴,您的每一次对我的再三宽容,何尝不是对我的爱,又何尝不是我宝贵的财富?为了让内心丰饶的我,全心关注浏览外面的世界,却忽视了身边的您对我发出的信息。父亲,您识字不甚多,有时甚至要向我询问。但是,父亲,为何您给我的教诲,您给我的 为人处事的道理,您给我的至德要道却是字字珠玑!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是深沉的,是长远的,是伟大的,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但是您,父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父亲,您正是这样的真豪杰,大丈夫!
傅聪远出国外,国内的傅雷夫妇走得如此突然,竟未曾给他留下一点尽孝的机会。而我还陪在你的身旁,面对您的整日的唠叨。但是,父亲,当我背起行囊,开始有了故乡和他乡,我坚信,您甚至会比傅雷夫妇更加关心我!灯亮了,您还在。我想和您一起翻阅《傅雷家书》,这“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推荐阅读